手机:18998136938
邮编:516007
Q Q: 981353873
地址:惠州市河南岸演达大道7号五星(大厦)国墅园716号
销售热线:18998136938(微信同号)
奥运会火炬手、知名作家周后运倾力打造长篇小说《儒将蔡锷》,现精装再版重磅推出,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获得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长篇小说奖。全书45万字;售价118.00元/册。
作者简介
周后运 1971年生于湖南洞口,旅居广东惠州,自幼酷爱文学,专修新闻和法学,曾从戎、务工、从政、业商;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惠州市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主任;业余致力于红色文化挖掘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发表作品400余万字,曾受邀为梁衡散文集《觅渡》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作品撰写评论;主持《惠州“岭东雄郡”城市文化发展研究》等重大社科课题项目;多项调研成果及提(议)案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受聘为湘粤两省多个党政部门专家顾问;出版文学作品八部,其中长篇小说代表作《碧血丹心——邓演达传》2014年8月被南国书香文化节列为重点出版物,并获惠州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长篇小说奖;《儒将蔡锷》获得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长篇小说奖。被授予第九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模范个人、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以全国优秀青年代表身份当选为奥运会火炬手;受到央视等媒体报道(礼品定制公司)。
《儒将蔡锷》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反清先驱、讨袁功臣——蔡锷将军无私无畏、一心为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蔡锷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1882年12月18日,他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龙管乡杨湾团大坝上(今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大坝上组)一个贫穷的小手工业家庭,幼年取名艮寅,字松坡。
年幼时他聪慧好学,过目不忘。六岁在山门镇路边村刘家大院的蒙馆开蒙,天资聪明,勤奋用功,悟性强,记性好。他嗜书痴学,顽强刻苦,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少年的他磨炼出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废寝忘食的求学经历,使他赢得了“小神童”的称誉。
1894年,12岁的松坡在宝庆府参加院试,名列榜上第1名,被誉为“神童”,轰动乡邻。1897年9月,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推荐下,步行700里到长沙,投考湖南时务学堂,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为头班学生。
在那里他深受樊锥、谭嗣同、梁启超的影响,维新思想大有进步。1899年应老师梁启超之召唤,去日本留学,考入大同高等学校,加入唐才常领导的自立会,经常在一起研究革命方略。这时,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从维新志士转变为民主革命战士。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的准备工作,失败后再赴日本,改名蔡锷,取其“砥砺锋锷,重新做起”之意。此后,他投笔从戎,弃文习武,改学军事,实现自己流血救国的宏伟抱负。
接着,他投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工作,积极为该报写稿,唤醒国人。他在“军国民篇”中大声疾呼:“居今日而不以军国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真亡矣!”1901年蔡锷自费步入日本成城陆军学校,后又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后转为官费。期间经常与黄兴、陈天华、禹之谟、宋教仁、邹容等革命党人密切联系。1904年冬学成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施展他军事家的杰出才能。
蔡锷将军回国后,在上海参加章士钊等人组织的爱国协会,后在江西、湖南为创办军事学校培养人才,作出贡献。
1905年夏,蔡锷将军到广西,先后任新军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随营学堂总理和测绘学堂堂长等职,在广结革命党人过程中,蔡锷转变为民主革命战士。在桂期间,全力训练新军,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他强调指出:要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必须把广西建设成为革命的枢纽,必须加强内部团结。1909年春天,蔡锷将军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前往云南,从此揭开了他民主主义革命战斗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前夕,蔡锷在云南任新军三十七协协统。曾多次同新军中同盟会会员密商,准备起义。1911年10月30日,蔡锷在昆明巫家坝起义,先后攻占军械局、总督署。蔡锷将军命令诸军不能乱杀一人,不能乱拿群众一物。11月2日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将军被推选为都督。此后,他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使当时的云南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云南“重九”起义,是武昌起义以来第五个独立的省份,擎起西南独立第1旗,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企图恢复帝制,想当皇帝。当有人暗示蔡锷“袁有称帝野心”时,他庄严表示:“国体共和,载在约法。有人敢违约,国人必起而共讨之。我就是第1个不饶他的。”1913年10月,袁世凯将蔡锷将军调京任职,蔡锷将军为了共和,欲谋求国家发展,弃个人名利于不顾,欣然前往,他深知中华民国来之不易,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来领导。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他复辟,接受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 “二十一条”。对此,蔡锷将军义愤填膺,密谋反袁护国战争。他在秘密赴滇时,曾与梁启超诀别说:“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
经过种种曲折和磨难,蔡锷将军于1915年12月19日到昆明,与唐继尧、李烈钧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起义。25日,蔡锷将军等通电全国,宣布此举“惟在讨袁,五大民族,同造共和”。表现了他讨袁护国力挽共和的豪迈气慨和坚定不移的民主正义立场。云南一呼,天下响应,全国性的反袁护国战争从此拉开序幕。蔡锷将军就任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入川南作战。他采取避实击虚、迂回侧击的战术,屡挫强敌。袁世凯势孤力尽,屡吃败仗,只得取消帝制,在全国人民一片愤怒讨袁声中,一命呜呼,一代奸雄气绝身亡,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蔡锷将军领导的护国讨袁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再造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