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惠州市雪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礼品定制公司

高端礼品定制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读周后运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儒将蔡锷》有感

2021-09-01 14:58:01

儒者蔡锷   邵阳典范

——读周后运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儒将蔡锷》有感

 

曾昭通

    图片1.png   

 

上图为:蔡锷身着戎装照片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蔡锷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州龙管乡杨湾团大坝上(今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大坝上),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家,护国元勋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湖南邵阳地区(即原宝庆府)先后出了两位杰出人物,一文一武,文者魏源,武者则是蔡锷。魏源(1794—1857),字默深,是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文史新编》、《古微堂集》、《老子本义》、《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春秋繁露注》等书,但多已不传。我只读过他的《海国图志》。鸦片战争起来后,他也参加过抗英斗争。魏源出生在邵阳县金潭乡学堂湾村(今属隆回县司门前镇)。

武者蔡锷,亦有“儒将”之称,原名艮寅,字松坡,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州龙管乡杨湾团大坝上(今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大坝上)一个贫穷的小手工业家庭。

我们一般人只知蔡锷是一介武将。的确,他自小就有流血救国的宏伟抱负,1900年,18岁就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参加组织留学生的“拒俄义勇队”,在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1904年冬回国后在江西、湖南军事学院任教,培养军事人才。1905年夏,被调至广西,历任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官、陆军小学堂总办、新军混成协协统等职。1909年春,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前往云南,任新军37协协统。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于10月30日,率军在昆明巫家坝起义,先后攻占军械局、总督署。11月2日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选为都督,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阴谋复辟,1913年调蔡锷到北京,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参政院参政,以断绝他与革命党人的联系。1915年,袁世凯酝酿称帝。5月,袁世凯为了获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接受亡国“二十一条”。蔡锷早已察觉袁世凯的阴谋,于是伪装意志消沉,麻痹袁世凯,随后摆脱袁的特务监视,经天津转道日本、香港、安南(今越南)海防,回到云南。12月 25日,和唐继尧将军等组织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通电全国。全国性的反袁护国战争从此拉开序幕。1916年春,蔡锷抱病率部入四川,在川南击败占优势的北洋军,攻克宜宾、江安等地。护国战争胜利结束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领导的护国讨袁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再造了共和,也成就了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作为军事家的蔡锷是我们一般民众所熟悉的。通过阅读这本《儒将蔡锷》,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另一位儒者蔡锷。1888年,6岁的蔡松坡受本地秀才刘辉阁的资助,进入山门镇路边村刘氏开设的私塾馆开蒙读书。1894年,12岁他就到宝庆府参加院试,名列榜首,被誉为“神童”,轰动乡邻。松坡13岁中秀才,手不释卷,已颇有文化素养。1898年3月,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推荐下,他步行700里来到省城长沙,在2000名青年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并以第3名(仅招收40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头班学生,成为维新派领袖谭嗣同、梁启超的得意门生,深受谭、梁的维新思想影响。尔后还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应老师梁启超的招引,到日本留学,考入大同高等学校,加入维新派领袖唐才常领导的自立会,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从维新志士转变为民主革命战士。年青的蔡艮寅,改名蔡锷,取其“砥砺锋锷,重新做起”之意。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学贯中西,博学多才,在政治体制、宪政研究、军事教育、治军思想、诗词盈联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并充分展现了他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蔡锷确乃一名旷世“儒将”。只是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文名为其武功所掩盖罢了。

蔡锷早年在日留学期间,曾入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社工作,积极为该报写稿,以唤醒国人。他发表的《军国民篇》,很有政治远见。他提倡“军国民主义”,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救国思想。文章首先回顾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震颤、奋起及其结局,痛心地提出中国仍处于毫无生机的软弱状态,要改变这种“生气销沉”的局面,就应实行军国民主义。进而论述了中国之所以缺乏军国主义而落下软弱的病根的八大原因。在蔡锷看来,中国的前途,中国由弱变强的希望关键在于“陶铸国魂”、“建造军国民”,Z后达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他大声疾乎:“居今日而不以军国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真亡矣!”蔡锷以身作则,反对军阀独霸一方的地盘思想,他身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儒雅和淡泊名利的气质。1904年冬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曾在上海参加章士钊等人组织的爱国社会。 蔡锷在云南任职时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是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军、用兵方面的言论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兵书。1911年春,蔡锷由广西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数年的军中生活,他亲身体会到当时所谓的“新军”,依然是风气败坏,纪纲废驰。“基础已坏,欲挽回补救,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面对这种现状,他感到只有号召“多数同心同德之君子,相与提挈维系,激荡挑拨”,“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才能“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正好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委托他编写一份“精神讲话”的教材,蔡锷认为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于是便从他们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分类编辑,取名为《曾胡治兵语录》,用以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教材。《语录》各章都附有蔡锷的按语。这些按语或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归纳,或是对曾胡言论的评述,或是借题发挥,阐明蔡锷自己的思想。

还有《致湖南士绅诸公书》,慷慨激扬,文辞精湛。又《告别蜀中父老文》,亦可称名篇,如“锷行矣,幸谢邦人,勉佐后贤,共济艰难。锷也一苇东航,日日俯视江水,共证此心,虽谓锷犹未去蜀可也”之句,至今读之感人肺腑。

此外,蔡锷的对联、诗词及函电等也很有文采,如1910年,他任广西讲武堂监督时所作:“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上联浓缩诸葛亮的名言,下联直接采用《诗经》的成句。这可视为蔡锷一生的座右铭。

1916年初,蔡锷在川南前线指挥作战时,题雪山关联: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此联于多处化用唐宋诗于无形,豪迈苍劲,厚实雄浑。又如那首《登岳麓山》诗(1915):“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亦反映了他的凌云壮志。

蔡锷后来致力于治军理政,文章虽少了,但檄文通电,立马可待,声情并茂,俨然一“儒将”风采。

图000.jpg 

上图为:2010年2月15日,本文作者曾昭通(右)与《儒将蔡锷》作者周后运(左)于湖南邵阳农村度假合影留念

 

《儒将蔡锷》的作者周后运同志也是行伍出身,自小就有梦想,奋发向上,爱好文学,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一边打工创业,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作品400余万字,业余又致力于红色文化挖掘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系桑梓;曾被授予邵阳市Z美乡贤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第五届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奥运会火炬手;2020年疫情期文不停歇,被树为惠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先锋典型”2021年被列为“乡村阅读榜样”。

001.jpg

     上图为:周后运2009年创作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护国将军蔡锷》《儒将蔡锷》。


后运同志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地搜集材料,殚精构思,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儒将蔡锷》,共15章45万字,一版发行后成畅销书,并获得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Z具影响力优秀长篇小说奖;二次印刷之际,我欣然撰文以示祝贺

 躲在书房里,手捧心仪已久的《儒将蔡锷》,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实是一种享受。这既是一部文学创作,也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内容丰富,情节新颖曲折,语言顺畅简洁,还原了流血救国的“儒将”蔡锷真实的人生经历,充分表现了蔡锷先生的功绩勋业、文章道德和非凡的精神人格!读来十分感人。 一册好书在手,为情节所牵,为蔡锷的辉煌人生和的家国情怀而挂,真可谓: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我们品读《儒将蔡锷》,是在品读真实的“儒将”蔡锷,就是认真学习和回顾历史的过程。“儒将”蔡锷讨袁护国,再造共和;蔡锷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湖南人民的骄傲,邵阳人民感到无比自豪。蔡锷将军名垂青史,留给了后人宝贵的、永存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我觉得我们特别应当学习蔡锷爱憎分明、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学习他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希望读者朋友们都能尽情地享受这份真意和学习的乐趣。《儒将蔡锷》的二次印刷,喜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这是一份Z有意义的纪念。

002.jpg 

上图为:周后运2009年创作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护国将军蔡锷》《儒将蔡锷》发行后成畅销书,其中《儒将蔡锷》并荣获得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Z具影响力优秀长篇小说奖;现第二次印刷,精装版上市,受到广大读者关注与喜爱。

 

链接《儒将蔡锷》(作者周后运)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反清前驱、讨袁功臣——蔡锷将军无私无畏、一心为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蔡锷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1882年12月18日,他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大坝上组一个贫穷的小手工业家庭,幼年取名艮寅,字松坡。

年幼时他聪慧好学,过目不忘。六岁在山门镇路边村刘家大院的蒙馆开蒙,天资聪明,勤奋用功,悟性强,记性好。他嗜书如痴,顽强学习,坎坷曲折的艰难生涯,磨炼出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废寝忘食的求学经历,使他赢得了“小神童”的称誉。

1894年,12岁的松坡在宝庆府参加院试,名列榜上第一名,被誉为“神童”,轰动乡邻。1897年9月,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推荐下,步行700里到长沙,投考湖南时务学堂,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为头班学生。

在那里他深受樊锥、谭嗣同、梁启超的影响,维新思想大有进步。1899年应老师梁启超之召唤,去日本留学,考入大同高等学校,加入唐才常领导的自立会,经常在一起研究革命方略。这时,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从维新志士转变为民主革命战士。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的准备工作,失败后再赴日本,改名蔡锷,取其“砥砺锋锷,重新做起”之意。此后,他投笔从戎,弃文习武,改学军事,实现自己流血救国的宏伟抱负。

接着,他投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工作,积极为该报写稿,唤醒国人。他在“军国民篇”中大声疾呼:“居今日而不以军国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真亡矣!”1901年蔡锷自费步入日本成城陆军学校,后又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后转为官费。期间经常与黄兴、陈天华、禹之谟、宋教仁、邹容等革命党人密切联系。1904年冬学成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一展他那军事家的杰出才能。

蔡锷将军回国后,在上海参加章士钊等人组织的爱国协会,后在江西、湖南为创办军事学校培养人才,作出贡献。

1905年夏,蔡锷将军应聘广西,先后任新军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随营学堂总理和测绘学堂堂长等职,在广结革命党人过程中,蔡锷转变为民主革命战士。在桂期间,全力训练新军,实现他的军国民主义。他强调指出:要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必须把广西建设成为革命的枢纽,必须加强内部团结。1909年春天,蔡锷将军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前往云南,从此揭开了蔡锷将军叱咤风云的民主主义革命战斗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前夕,蔡锷在云南任新军三十七协协统。曾多次同新军中同盟会会员密商,准备起义。1911年10月30日,蔡锷在昆明巫家坝起义,先后攻占军械局、总督署。蔡锷将军命令诸军不能乱杀一人,不能乱拿群众一物。11月2日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将军被推选为都督。此后,他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使当时的云南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云南“重九”赵义,是武昌起义以来第五个独立的省份,擎起西南独立第一旗,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企图恢复帝制,想当皇帝。当有人暗示蔡锷“袁有称帝野心”时,他庄严表示:“国体共和,载在约法。有人敢违约,国人必起而共讨之。我就是第一个不饶他的。”1913年10月,袁世凯将蔡锷将军调京任职,蔡锷将军为了共和,欲谋求国家发展,弃个人名利于不顾,欣然前往,因中华民国来之不易,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来领导。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他复辟,接受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 “二十一条”。对此,蔡锷将军义愤填膺,密谋反袁护国战争。他在秘密赴滇时,曾与梁启超诀别说:“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

经过种种曲折和磨难,蔡锷将军于1915年12月19日到昆明,与唐继尧、李烈钧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起义。25日,蔡锷将军等通电全国,宣布此举“惟在讨袁,五大民族,同造共和”。表现了他讨袁护国力挽共和的豪迈气慨和坚定不移的民主正义立场。云南一呼,天下响应,全国性的反袁护国战争从此拉开序幕。蔡锷将军就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入川南作战。他采取避实击虚、迂回侧击的战术,屡挫强敌。袁世凯势孤力尽,屡吃败仗,只得取消帝制,在全国人民一片愤怒讨袁声中一命呜呼,一代奸雄气绝身亡,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蔡锷将军领导的护国讨袁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再造了共和!

(注曾昭通为湖南邵阳人一级警监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原院长)


Z近浏览: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手机:18998136938

邮编:516007

QQ: 981353873

地址:惠州市河南岸演达大道7号五星(大厦)国墅园716号

礼品定制公司

扫码进入商城

礼品定制公司

扫码关注公众号